摘要 : 質云建設,加快推進地質云、大數據、智能化“三位一體”發(fā)展,總結 2019 年地質調查信息化工作成果,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辦的“2020 年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動員部署會暨‘在線調查’系統新版培訓會”日前召開。會上對“在線調查”系統新功能開展了培訓。土壤鉆機
質云建設,加快推進地質云、大數據、智能化“三位一體”發(fā)展,總結 2019 年地質調查信息化工作成果,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辦的“2020 年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動員部署會暨‘在線調查’系統新版培訓會”日前召開。會上對“在線調查”系統新功能開展了培訓。土壤鉆機
據了解,201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所有項目均基于地質云“在線調查”系統,實現了在線化工作模式。根據全年用戶使用反饋,系統研發(fā)團隊利用項目組出野外前的窗口期,重構了“在線調查”系統使用流程和界面布局,使系統更加貼合使用場景和用戶習慣,實現了深度優(yōu)化,可明顯提高調查工作效率;開展了外業(yè)采集模塊的整合集成,形成了統一框架;升級完善了調查數據處理、可視化等功能,修復了有關問題和不足;加強了技術支持,形成了2020年新版本。
該系統以高精度遙感數據為底圖,通過實地圈畫調查點范圍、野外現場定點并匹配現場圖片等,提高了野外調查工作的精度。
在調查功能集成化方面,系統采集內容由傳統單一的文本數字擴展到集表格、視頻、音頻、照片、素描、電子羅盤等多媒體為一體的多源數據。提供的開放式、通用的地質數據采集與集成方法,可滿足不同專業(yè)、不同目標的個性化野外數據采集的擴展需求,全面支持全領域的野外地質路線調查數據采集、管理、處理和輸出,并直接接入云服務體系。
工作人員可以使用移動終端快速錄入現場采集數據,完成調查路線及調查點各類表格的填寫,實現了調查工作數字化,避免了人工手寫再二次錄入電腦,減少了攜帶太多工具的繁瑣;建立了符合調查規(guī)范、符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建庫要求的標準,提升了數據采集的整體效率,減輕了數據整理工作量,加強了數據統一管理;實現了調查點信息自動關聯,減少了人工合并關聯數據;實現了調查工作智能化,通過豐富的地圖功能動態(tài)了解調查信息等。土壤鉆機
多個項目團隊在試用后認為,該系統在野外數據采集方面,效率較之前提高了1倍以上,由每天7~8個調查點提高到每天15~16個調查點,從而節(jié)約出更多時間觀察分析地質現象。
該系統基本上全面覆蓋了野外工作手段的記錄過程,替代了以往“用筆書寫,用相機拍照留念,用電腦錄入數據,用輔助軟件轉化處理”的復雜過程,大部分工作在野外調查錄入時就已完成,極大提高了野外一線人員的工作效率,讓他們從白天跑點、夜晚整理、工作結束后再進行電子化錄入的工作程序中解放出來,減輕了工作強度與壓力。
該系統通過“在線化”建庫,避免了數據錄入的二次錯誤。系統能夠記錄項目工作中的調查規(guī)劃、野外調查、數據整理全過程的狀態(tài)變化,建立了包括自檢、互檢、抽檢的質量管控體系,保障數據質量,為地質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了基礎。
贛江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團隊認為:“系統可以在野外自動生成地理信息、坐標和圖幅名稱,可以導入地質圖,使用方便,工作效率高。系統集卡片填寫、GPS定位、攝像等于一體,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,避免了一些人為填寫失誤,數據庫格式也更加統一規(guī)范。”
“‘在線化’系統可以把“地質云”上大量的地質圖、水文地質圖、地質災害易發(fā)程度分區(qū)圖等推送到野外采集終端作為參考底圖,用戶根據GPS自動定位所處坐標位置,實時了解該處基本地質情況,有利于提高對野外現場地質背景知識的了解。”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團隊在使用后表示。
截至目前,“在線調查”系統的用戶數達5859人,登錄 8.9 萬次,形成調查文件 78.1 萬個(涉及區(qū)調、礦調路線3153條,圖幅171幅,水文地質調查點3.7萬個,調查災害點9903處等)、數據量 1116.5GB,系統推廣使用進展顯著。土壤鉆機
我要評論: | |
*內 容: |
|
驗證碼: |
|
共有-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