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: 3月24日,我國進入汛期,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偏早8天。據預測,今年汛期區(qū)域性、階段性旱澇重于常年,極端水旱災害事件多發(fā),黃河中下游、海河流域、松遼流域、珠江流域等汛情偏重。
何謂“三不放過”?即在調查處置地災災情險情時,對災情險情沒有調查清楚不放過、沒有采取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不放過、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這些要求也正是地災防治工作的核心要義所在。
“災情險情沒有調查清楚不放過”,是指在災情險情發(fā)生后,相關單位或部門在向上級報告的同時,迅疾啟動地災調查評估工作,利用專業(yè)手段,聚焦“隱患在哪里”“結構是什么”“什么時候發(fā)生”等關鍵問題,弄清楚災害點的位置、地質環(huán)境條件、災害地質體地表(地下)物質及結構、災情險情規(guī)模類型、致災孕災原因、誘發(fā)因素、威脅對象、潛在危害等,并搞清各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,綜合評價災害體穩(wěn)定性,評估次生災害風險并預測危險區(qū)。此外,還要將調查結論和相關圖件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,回應社會關切,提高社會公眾對災害風險的警惕性。
“沒有采取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不放過”,是指在對災情險情進行調查、處理時,提出防止相同或類似災情險情發(fā)生的預防措施,啟動災害防治工作網絡體系。例如,針對災情險情發(fā)生的原因,制訂地災防治方案,將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較大財產損失的區(qū)域和地段,劃定為地災危險區(qū),予以公告并設置警示標志。開展類似區(qū)域的災害隱患調查和風險排查,推動安裝普適性地災監(jiān)測預警設備,提高地災技防工作的“含新量”。在具備相關條件后,及時實施地災治理工程,以減少地災“存量”風險。
“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”,是要求在調查處理地災災情險情時,不能認為原因分析清楚了、防范措施也有了就算完成任務了,還需要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的科普宣傳,營造災害防御的社會氛圍,使處在地災易發(fā)多發(fā)區(qū)的廣大群眾,了解地災發(fā)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,并掌握必要的識災避災常識。同時,完善地災防治群測群防的“消息群”,一旦遭遇災情險情時,利用手機、短視頻等形式及時發(fā)布信息,組織群眾相互提醒開展避讓自救,守住不發(fā)生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“金標準”。
我國山區(qū)面積廣大,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,再加上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(fā),以及工程建設活動,地災的發(fā)生難以避免。在地災災情險情發(fā)生后,第一時間快速反應,堅持“三不放過”,落實好各項人防技防措施,化災情險情危機為防災減災契機,方能有效實土壤鉆機現減少災害隱患存量、降低災害損失,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。(作者單位:河南省地質局)
我要評論: | |
*內 容: |
|
驗證碼: |
|
共有-條評論